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6篇
  19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以大红枣果实为原料,采用果浆酶酶解的方法浸提红枣汁,研究了红枣汁加工工艺中的软化条件和果浆酶作用最佳环境,从而得出红枣提汁的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红枣软化工艺的参数为软化温度50℃,软化时间15min,水料比3:1;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3h,果浆酶的添加量0.04%。  相似文献   
42.
任思英  刘善辉  常亮 《湖南农机》2012,39(3):125+127
文章介绍了机引起垄覆膜机、机引起垄机、人畜力起垄机、旋耕机的使用与调整,以为机械化沟播机的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
旋耕起垄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中的多功能农机具,能一次完成碎土旋耕、整地起垄的作业任务。旋耕起垄机的刀片在耕作过程中除了具有碎土作用外还必须能够推土成垄,因此其受力要比普通旋耕机刀片的受力要大,目前还缺少有效的强度设计方法,基本上是采用经验设计或类比设计的方法来进行。为此,使用ANSYS软件对某小型旋耕起垄机的刀片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有限元模型及仿真计算,得到了刀片的应力分布情况、危险截面区域及强度条件,对起垄刀片的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4.
犁旋组合式油菜播种开沟起垄装置设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中国南方稻田土壤黏重、高含水率土壤使传统油菜开沟起垄机构作业后沟壁易垮塌影响垄沟排水和后期油菜生长,研制了犁旋组合式油菜播种开沟起垄装置。设计了犁体式成沟起垄部件的入土角、翼板角度和翼板长度等结构参数,优化了旋转式切土部件的旋耕弯刀、沟壁切土直刀的安装方式及其结构参数。在室内土槽进行了多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影响沟面宽稳定度、垄高稳定度的主次顺序为沟壁切土直刀的回转半径、翼板长度、翼板角度;影响回土率的主次顺序为翼板长度、翼板角度、沟壁切土直刀的回转半径。装置最优的工作参数组合为沟壁切土直刀的回转半径为351 mm,翼板长度为78 cm,翼板角度为41°。对最优工作参数组合进行试验验证,各评价指标试验结果与软件分析值的相对偏差均不超过1%。该研究可为油菜垄作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5.
以花生中花4号和湘花2008为材料,采用不同起垄高度0(平作)、10(中垄)、20 cm(高垄)与露地、覆膜栽培相结合的方法,于花生开花期进行机械抽水淹水处理,比较不同栽培方式下花生的根系活力及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开花期,中花4号和湘花2008均以中垄覆膜处理的根系活力较高,分别达351.74、479.81μg/L,且与其他各处理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荚期和饱果期,2个品种的根系活力大幅下降,且各处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花期,中花4号的乙醇脱氢酶活性以高垄覆膜处理的最高(840.33 mg/(g·h)),湘花2008的乙醇脱氢酶活性以高垄露地栽培的最高(526.67 mg/(g·h)),结荚期和饱果期,2个品种各处理的乙醇脱氢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生育期,无论覆膜与否,中花4号的SOD活性均随垄高的增加而上升,湘花2008的SOD活性均以中垄最高;开花和结荚期,中花4号的CAT活性均以中垄较高,3个生育期,湘花2008的CAT活性均以中垄覆膜的最高,分别为81.92、64.67、35.33 U/(g·min);各时期,湘花2008的POD活性均以中垄较高,中花4号在相同露地栽培和盖膜条件下的POD活性均以中垄较高;3个生育期,中花4号的MDA含量均以平作露地栽培的最高,分别为0.943、0.821、0.759μmol/g,且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湘花2008在露地栽培和覆膜条件下的MDA含量均以中垄最低;3个生育期,中花4号在露地栽培和盖膜条件下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随垄高升高而增加,湘花2008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以中垄较高,且在相同垄高下,覆膜栽培均高于露地栽培。综合以上结果,中花4号较适宜的耕种方式为中、高垄覆膜,湘花2008较适宜的耕种方式为中垄覆膜。  相似文献   
46.
以黄土高原苹果园果树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集水阻渗技术调控下土壤水分、矿质氮含量的变化,探索适宜旱区果园可持续发展的防渗聚水技术。结果表明:起垄覆膜处理(Ⅰ)、防渗层处理(Ⅱ)和起垄覆膜加防渗层处理(Ⅲ)均能增加0~3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减少土壤硝态氮含量。处理Ⅲ总体效果最好,能够增加9.60%土壤含水量,减少57.15%土壤硝态氮含量;处理Ⅰ使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匀增加7.73%,硝态氮含量均匀减少60.08%;处理Ⅱ能够增加0~40 cm表层土壤7.37%的土壤含水量,减少40~200 cm中层土壤74.38%的硝态氮含量。研究表明,不同集水阻渗技术通过改变水分的时空分布、减少硝铵态氮的淋溶从而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其中起垄覆膜加防渗层处理结合了起垄覆膜与人工防渗层两种技术的优点,能够有效调控土壤水分运动,减少硝态氮深层淋溶,是黄土高原改善土壤水肥状况、增加果园产量、使果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7.
以4 年生富士/SH40/八棱海棠为试材,研究了过量灌溉条件下起垄栽培对富士苹果生长和15N-尿素利用、 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过量灌溉条件下,与平栽处理相比起垄栽培处理在春梢停长期根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别提高1.70倍和1.69倍,根系游离脯氨酸含量降低了63.60%,根系活力和细根生长量分别提高1.44倍和1.68倍; 在秋梢停长期也表现出相似规律。起垄栽培与平栽处理在春梢停长期树体的氮素利用率分别为4.40%和3.86%,差异不显著; 到秋梢停长期分别为5.16%和4.02%,差异达显著水平。起垄栽培植株营养器官15N 分配率均高于平栽,其中以细根最为显著,且随物侯期的推移差异越明显。  相似文献   
48.
以渭北果园盛果期果树为研究对象,对地表起垄微聚流技术调控下0-600 cm土壤剖面水分含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在地表起垄微聚流处理下,年平均储水量为1 537.9 mm,高于对照9.99%,年周期内呈现双峰曲线变化趋势,分别在9月(1 616.2 mm)和2月(1 665.2 mm)达到高峰.(2)该技术能提高土壤剖面的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剖面水分空间分布呈现出减小—增大—减小的波浪型变化趋势.保水作用由强转弱后逐渐增强,可有效缓解果园深层土壤干燥化,有利于果园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3)该技术能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果树产量,改善果实品质.研究表明,地表起垄微聚流技术能有效利用膜垄的集水和沟覆盖的蓄水保墒功能,显著提高降水的利用效率,改善果树的水分状况,维持果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9.
甘薯起垄覆膜机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甘薯栽培方式多为垄作覆膜,该种植方式劳动强度大、生产环节多、机械化程度低,严重制约了甘薯的产业化发展。为此,设计了一种甘薯起垄覆膜机。该机为一垄双行式设计,采用旋耕起垄技术,可显著提高作业效率和起垄质量;起垄后使用压实整形装置提高土垄紧实度,并于垄上开出两条插秧沟;滴灌带通过定位装置平铺于垄上中间位置,无扭曲、折弯现象,方便田间管理,有利于甘薯的生长;使用定穴轮实现膜上定穴,方便种植户插秧;实现多项作业过程一次性完成,包括整地、施肥、起垄、压实整形、铺设滴灌带、覆膜覆土及膜上定穴。田间试验表明:该机无论是起垄质量、覆膜性能,还是定穴效果,均满足甘薯种植的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50.
马铃薯专用中耕培土犁的应用及增产效果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中耕培土是马铃薯生产的关键耕作技术,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传统的中耕培土犁培土效果达不到当前生产作业要求,限制了马铃薯产业发展。为解决该问题,该研究根据马铃薯生产现状,应用自主研发马铃薯专用中耕培土犁,并以传统中耕培土犁为对照,开展不同垄距培土犁培土效果对比试验,设置垄距为65、70、80和90 cm,分别在马铃薯苗期及现蕾期进行2次培土,探讨马铃薯专用培土犁的最佳培土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应用马铃薯专用中耕培土犁培土,垄体明显增大,垄体土壤质量高于对照21.7%~33.4%,有利于马铃薯生育期地下干物质的积累,提高马铃薯匍匐茎数;有利于地下薯块的增长,大、中薯块茎产量增加,小薯块茎所占比率有所减少;马铃薯产量两年平均为38 215.0~43 131.2 kg/hm~2,比对照提高1.1%~7.3%,商品薯产量为33 788.9~39 346.7 kg/hm~2,比对照提高4.1%~11.2%,青薯产量为670.7~834.3 kg/hm~2,比对照降低18.7%~28.8%;其中垄距为80 cm培土处理马铃薯产量最高、青薯产量最低,均值分别为43 131.2和670.7 kg/hm~2,为马铃薯专用中耕培犁的最佳培土模式。该研究可为马铃薯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